跳转至

“只要我足够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真的是这样吗?

聊聊我们身边的“优绩主义” (Meritocracy)

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

在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中,有一个信念几乎被刻在了骨子里:“努力就能成功,好成绩等于好未来”。这句话就像一句咒语,支撑着我们熬过无数个埋头苦读的夜晚。它公平、简单、充满希望——只要你付出,就一定有回报。

这种“优秀的人就该获得成功”的信念,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优绩主义”。我们凭借着这套信念体系,一路过关斩将,走进了大学。但在这里,这个曾经无比坚固的信念,却开始出现裂痕。

我们可能会看到:

  • 有人似乎没那么“卷”,但凭借着出色的信息搜集能力和人脉,轻松地在竞赛中获奖或拿到实习 offer。
  • 有人成绩平平,却因为对某个领域持续的热爱和投入,做出了令人惊艳的项目,获得了远超高绩点同学的机会。
  • 我们自己拼尽全力拿到了高分,却在求职或申研时,发现对方更看重的是一份无关绩点的实习经历或科研成果。

这些现实冲击着我们,让我们开始怀疑:“努力 + 成绩 = 成功”这个公式,是不是出错了?


“优绩主义”的美好与陷阱

一体两面

我们必须承认“优绩主义”的积极意义。它强调个人奋斗,反对出身论,给了每个普通人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希望。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但当我们把它过度简化和神圣化时,它的陷阱就显现出来了。

陷阱一:成功定义的窄化

在“优绩主义”的逻辑下,“成功”往往被简化为一些可量化的、单一维度的标签:高绩点、名校学历、大厂 offer、高薪职位……我们拼命追逐这些标签,仿佛集齐了它们,就能兑换一个“成功人生”。

但这会让我们忽略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这真的是我想要的成功吗?

当我们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卷绩点”和“刷履历”上时,我们可能没有时间去发展一个真正的爱好,没有精力去维系一段亲密的关系,甚至没有心力去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我们活成了别人眼中“优秀”的样子,却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陷阱二:被忽略的隐性变量

“努力 + 成绩 = 成功”这个公式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太线性了,它刻意忽略了那些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变量:

  • 起点与资源:不同家庭背景带来的视野、信息渠道、人脉资源,都是客观存在的。
  • 机遇与运气:在关键节点上,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贵人的提点,甚至是一个时代风口,都可能极大地改变一个人的轨迹。
  • 天赋与热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领域。顺应天赋和热情的努力,才更可持续,也更有可能创造出真正的价值。

我们真正的目的

我们不鼓励放大努力和成功的必然关系,不是为了给“不努力”找借口,而是为了让我们对成功和失败有一个更健康、更宽容的看法。

  • 当我们成功时,我们会明白,这其中有努力,但也有机遇、有他人的帮助。我们会因此而更谦逊。
  • 当我们失意时,我们也不会全盘否定自己,陷入“一定是我不够努力”的自我攻击中。我们会理解,这其中或许有我们无法掌控的因素,然后更客观地复盘,寻找新的方向。

如何走出“优绩主义”的迷宫?

三条可行的路径

  1. 重新定义你自己的“成功” 试着从外部的评价体系中抽离出来,问问自己:什么样的事情能让你感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把“成功”从一个名词,变成一个动词。它可以是“写出一段让自己满意的代码”,“完成一次精彩的演讲”,或“帮助了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2. 建立你的“多元成长模型” 不要把所有的筹码都压在“成绩”这一个篮子里。要有意识地去发展你的其他能力维度:沟通协作能力、信息辨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是爱与被爱的能力。这些无法被量化的“软实力”,在漫长的人生中,其重要性远超一纸成绩单。

  3. 从“向上比较”到“向内探索” “优绩主义”很容易引发无休止的同辈压力和焦虑。当我们陷入和别人的比较中时,不妨停下来,把视线转回自身。关注自己今天的进步,记录下那些让你有成就感的微小瞬间,与过去的自己对话。真正的成长,源于向内的探索,而非向外的追逐。

写在最后

努力奋斗永远是一种值得尊敬的品质。但我们希望,你的努力,是源于内在的热爱与渴望,而不是源于对“落后”的恐惧和焦虑。

愿我们都能打破那个单一的成功范式,找到属于自己的、更丰富、也更自洽的人生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