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外界干扰:守住学生的成长节奏¶
罗素
“多花时间塑造自己,少研究别人,不必焦虑,你也自有归途。”
在大学学习中,我们很容易陷入“被他人节奏牵着走”的困境:看到同学刷题就慌着跟风,看到别人报竞赛就盲目报名,哪怕对方学业水平不如自己,只要对方在“努力”,自己就会莫名焦虑。其实这种情绪并非偶然,找到背后的原因、稳住自己的心态,才能真正屏蔽干扰,按自己的节奏成长。
1. 先拆解:为什么“别人努力,我就焦虑”?¶
很多学生看到他人努力就焦虑,哪怕对方水平不如自己,核心原因藏在两个“思维惯性”里:
-
高中竞争思维的“延续”:刚上大学时,我们很容易带着高中“单一赛道、零和博弈”的认知 —— 高中时大家考同一张卷子、争同一个排名,别人多考一分,自己就可能落后一名。这种思维会不自觉延续到大学:看到同学坐在图书馆刷题,就会默认“他多刷一道题,我就少一次进步机会”;看到别人熬夜赶项目,就会担心“他的项目比我先完成,我就没优势了”,哪怕对方的学习方向和自己完全不同,也会被这种“竞争联想”勾起焦虑。
-
“模糊自我定位”的放大效应:大学学习内容庞杂(从专业理论到实践应用、从学科竞赛到技能考证),很多人还没理清自己的节奏(比如“我该先补专业基础,还是直接准备实习技能”),就看到身边人“有明确目标地努力”—— 比如有人每天雷打不动刷专业题,有人专注准备某类竞赛。这种“他人的清晰”会反衬出自己的“迷茫”,哪怕对方水平不如自己,也会因“怕被落下”而焦虑。
潜在陷阱
这种焦虑的本质,不是“别人比自己优秀”,而是“我们把他人的努力,误判成了对自己的‘威胁’”,忽略了大学“机会足够多、赛道足够宽”的现实。
2. 再重申:回到“人脉共生”,打破“竞争对抗”的思维陷阱¶
正如我们在“关系定位:如何构建清晰的个人社交价值网”中提到的,很多学生刚上大学时,会带着高中的“竞争思维”,觉得同学之间是“零和博弈”—— 别人多拿一个竞赛奖项,自己就少一个机会;别人拿到实习 offer,自己就少一个名额。于是不敢分享学习资料,不愿和同学讨论学业问题,甚至看到别人努力就会焦虑。
但大学和高中完全不同:各领域的机会足够多 —— 光是全国性的学科竞赛就有十几种,企业实习岗位更是覆盖多个方向,不是“别人拿到了,你就没机会”。反而,学会和同学“共生”,能让你走得更快。
比如你擅长理论分析,但对实践操作一窍不通;而同班同学刚好擅长动手实践,却在理论梳理上有欠缺。你们组队做项目,既能互补短板,拿到更好的成绩,也能在协作中学会“跨领域沟通”—— 这种能力,比一个竞赛奖项更重要。
当你跳出“他努力 = 我吃亏”的对抗思维,就会发现:别人的努力不是“威胁”,反而可能是“参照”(比如从同学的学习节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频率);别人的进步也不是“挤占你的机会”,而是“一起把蛋糕做大”(比如同学拿到大厂实习,后续可能帮你内推;大家一起参加竞赛,能形成“学业互助氛围”)。
3. 学方法:3 个步骤,化解“见人努力就焦虑”的情绪¶
当焦虑情绪出现时,不用硬扛,试试这 3 个具体方法,把注意力拉回自己的节奏。
最佳实践:三步化解焦虑
-
第一步: “锚定” 自己的目标,而非 “对比” 他人的行为 看到同学努力时,先别着急焦虑,而是问自己:“我这周的目标是掌握专业软件基础操作,他在刷学科难题,和我的当前目标是否冲突?”“我计划下个月准备英语六级,他现在在学专业进阶知识,是不是和我的赛道不同?”—— 明确自己的“优先级”,就不会被他人的“无关努力”干扰。比如你当前重点是补专业基础,同学在准备高阶竞赛,这种情况下他的努力和你的节奏无关,自然不必焦虑。
-
第二步: “转化” 他人努力为 “自身动力”,而非 “压力” 如果发现他人的努力和自己的方向相关(比如你和同学都在准备同一个竞赛),可以把“焦虑”变成“借鉴”:比如看到同学每天刷 5 道专业题,不用逼自己“必须刷 10 道”,而是观察他“有没有高效的学习方法”(比如是否按题型分类练习),主动请教“你学完知识点后会整理错题吗?怎么整理的?”—— 把“对抗”变成“学习”,既化解焦虑,还能提升自己。
-
第三步: “量化” 自己的进步,积累 “确定性” 焦虑往往来自“觉得自己没进步”,可以每周花几分钟做“学习周报”:比如“这周我独立完成了课程小实验,解决了之前卡壳的操作问题”“我把上周没搞懂的专业理论,整理成了思维导图,现在能清晰梳理逻辑”—— 这些具体的“小进步”,能帮你建立“自己在稳步成长”的信心,减少对他人努力的过度关注。
4. 小提醒:找小众地点避扰也可行¶
如果尝试了调整心态、转化情绪后,还是会被他人努力的场景勾起焦虑,不用苛责自己“不够坚强”—— 有时候“物理隔离”也是一种高效的避扰方式。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对前湖校区和青山湖校区的学生来说,除了常见的图书馆、自习室外,这些小众学习地点值得一试:
- 青山湖软件学院咖啡馆:这里人少安静,有舒适的桌椅和稳定的网络,点一杯饮品就能专注学习,适合需要“沉浸式梳理知识”或“整理学习笔记”的场景,不会因“身边人埋头刷题”而焦虑。
由于作者是青山湖校区学生,所以只知道软院咖啡馆这个地点。对于前湖校区的小众学习地点,欢迎各位前湖的同学补充,当然也可尝试给我们提交pr,参与到开源贡献中。
这些小众地点的核心优势是“人少、干扰少”,能帮你暂时脱离“人人努力”的紧张氛围,专注于自己的学习节奏。记住:“逃避”不是放弃成长,而是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不被干扰的环境”,更好地推进自己的计划 —— 等你在舒适的节奏中积累足够的信心,再面对外界时,焦虑感也会自然减轻。
最后想说:大学成长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别人的节奏快或慢,都不影响你的赛道;别人的努力多或少,也不会抢走你的机会。屏蔽外界干扰的关键,从来不是“看不见别人”,而是“看得见自己”—— 知道自己该学什么、该往哪走,按自己的步调稳步向前,就是最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