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剪辑入门指南¶
引言:关于「生产力」¶
很多时候我们在看一些电脑性能测评的时候,都会专门有一部分介绍这台设备在「生产力」方面的表现如何。 当然「生产力」这个词可以指代的东西很多,微软的 Office 全家桶,理工科会用到的编程软件,以及如今流行的 AI 模型等等。 但大部分时候,视频博主们在生产力方面着重介绍的会是 Pr 之类的视频剪辑软件。
不过相信大部分人的电脑里并不会有这样一个软件,它似乎离我们遥不可及。 或许你的电脑永远也不会表现出它在视频剪辑方面的能力, 又或许你今天突然有兴趣了,那不妨就试一试。 接下来我将基于我个人的经验,来大致和你说下整个的制作流程。
即便是对于普通的观众而言,一定程度上地了解视频制作,或许也能让他们更了解其中的门道,以便寻找更加优质的视频。
第一部分:明确目的¶
尽管我在开头告诉你可以试一试剪辑软件,但我依旧不建议你「为用而用」,你应当有一个想要剪出来的成果:
- 例如一个充满留恋的旅行视频
- 例如一个富有内涵的动画 MAD
- 例如一个心直口快的杂谈视频
我认为视频剪辑对于一般人来说最高的门槛,或者说最重要的事情,并非你有怎样的制作能力,而是「你想做出怎样的视频」。
第二部分:软件选择¶
自然,你需要根据你的目的来选择你需要的工具。如果你的需求非常简单,只是将画面简单拼接然后配上一首bgm,那么很多轻量级的软件都可以,这里不做过多建议。
稍微深入一点的剪辑,目前大概会有四个主流选择:Pr、达芬奇、剪映、Final Cut。
首先,如果你并非苹果深度用户的话,我不建议 Final Cut 。虽然它在 Mac 上的表现非常好,但「只能在苹果上用」这个硬伤是非常难以弥补的,它在泛用性上差了前三者一大截。
Pr 则会是目前一个最为泛用的剪辑软件。 很多时候如果你想深入学习剪辑但你不知道哪个软件好, Pr(Premiere Pro) 会是一个你不需要思考的选择。 正如很多剪辑软件,在介绍它有什么功能特点时,其实意思多少都是「相较于 Pr 」这个软件有什么功能特点。
当然其它选择也未尝不可,所以这里先介绍下另外两个软件。
剪映与达芬奇¶
剪映 的话,使用率一直是在上升的。比起 Pr 和达芬奇的上限或许差了点,但低门槛和丰富的素材库无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而且大部分情况你也不需要太担心「选了剪映是不是就没有未来了?」,尽管专业领域剪映的使用率或许非常低,但在国内业余领域,剪映会是一个非常流行的选择。 不过,你需要付费会员才能解锁它诸如文字识别素材库之类的功能。
达芬奇 也类似,需要付费才能解锁更多功能。例如我在 Pr 里离不开的「根据场景自动裁切段落」这个功能,在达芬奇里是需要付费的(不过会有较为麻烦的获取升级版的方法,这里不做介绍)。 但是达芬奇的基础版,相较于剪映的基础版还是丰富很多的。我是挺意外的,达芬奇这样专业的软件居然有官方免费的基础版使用。 同时,你可以像剪映一样直接用国内网络进入官网下载。在我刚开始剪视频的时候,就因为达芬奇的获取更为方便就用它剪了段时间。
达芬奇的功能面板¶
下载完达芬奇打开后,你会发现它的面板除了常见的媒体(导入),剪辑,交付(导出),还多了快编, Fusion (特效),调色,以及 Fairlight (音频)。
-
快编 你可以理解为粗剪,在你素材量比较大的时候,比起剪辑面板精细的调整,你可以用快编来实现快速的素材筛选。
-
Fusion 就是特效,你当然可以在剪辑面板实现很多效果,但一旦你需要的效果比较多或者比较复杂,我非常建议你对需要处理的「段落」转到 Fusion 进行更为深入的操作。 毕竟剪辑处理的会是你一条时间线上的全部内容,而 Fusion 只需要你专注于一处段落上的效果。有点类似于AE和Pr的关系。
-
调色 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面板,功能就是字面意思上的调色。可以说它需要的是完全不同于剪辑的另一套操作逻辑。非常抱歉笔者对此没有需求也没使用过,在此不作说明。
-
Fairlight 同样会是一个需要另一套操作逻辑的面板。我个人也只用过一些最基础的修音功能,例如降噪,压缩,均衡之类的东西。 我做杂谈视频口播时非常需要这样一定程度上对声音的美化,当然也有不少博主他们基本没有做任何调整。 人声以外的声音,例如乐器环境音之类的, Fairlight 当然能够实现非常多的细调,但恐怕需要你更为专业的学习。
这就是达芬奇的特色,它一个软件上就集成了音频剪辑调色等非常多的功能。 但如果你想掌握它所有面板的话,那很难,不同面板之间操作逻辑的不一致会是一个致命的问题。 此外,它在优化上比起 Pr 会更好些,用过这两个软件的话你会明显感觉到达芬奇的体验会更「现代化」一些。
我个人入门时看的是影视飓风的达芬奇入门教程,抛开调色,剩下的重要内容大概会需要你两三小时观看。 非常建议去一边用一边学,它到底是个工具,需要结合生产环境实际来使用。
第三部分:Premiere Pro 详细介绍¶
Adobe 全家桶协作¶
最后我来重点说下 Pr ,或者说 Adobe 系的软件。 如果你想个人制作一期内容丰富的视频,你大概还需要学习 AE(Adobe After Effects),Au(Adobe Audition),Ps(Adobe Photoshop)等等软件。 和达芬奇各个面板做个大致的对应的话会是这样——
- 剪辑 — Pr
- Fusion — AE
- Fairlight — AU
至于 Ps 则主要是平面设计,例如制作封面时会非常需要它。 同时 Ps 也是我认为生活里非常实用的软件,例如我的手机壳就是拿 Ps 设计的。 但整体而言它会是不同于视频制作的另一个领域,这里不做过多介绍。
安装相关¶
回到 Pr ,首先不同于达芬奇和剪映的,就是你想在国内通过官方渠道获取会更加麻烦。 个人用户的话会需要经过代理商,于此同时Pr是付费的,它没有免费版本,只有试用。 但是没关系,由于 Adobe 全家桶的广泛使用,你几乎不需要费太多功夫就能找到 Windows 或者 Mac 上的包括 Pr 在内的等各种 Adobe 系软件的「免费版」。
个人使用的话你无须顾虑 Adobe 公司是否会找你麻烦。哪怕是出于版权意识,我认为你也不需要这方面的道德顾虑。正如不少人用的 Windows 也不是正版,大公司们不会闲的挨家挨户检验你的软件是否是正版。它们的目标客户会是公司企业这类大客户,很多时候是默许你使用盗版的,毕竟这样可以为它们培养广泛的潜在客户。
版本选择¶
然后会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就是选择哪个版本的 Pr 好?越新的一般功能越多,但同时它对性能要求也就越高。又或者它的 UI 设计变化后你不喜欢,又或者删掉了你可能需要用的功能。
一般而言的话,还是越新越好,毕竟功能更加完善。但如果你的电脑带不动的话(例如我的老电脑甚至无法打开 Ps2024 ),适当往前几个版本也是可以的。细究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会有些麻烦,挑个顺眼的版本其实也就够了。
此外,纠结不同版本之间的部分功能变化,一般来讲是没必要的。对于绝大部分效果你都是可以通过 Adobe 系的软件去实现它的。
例如有次我想用 Ps 的 3D 文字效果,但实际上在 Ps 的更新中已经删去了 3D 功能。 这时候我并不需要刻意找回老版本的 Ps ,因为 3D 功能是被 Adobe 放进了 Ai(Adobe illustrator) 里面。 比起新旧软件来回倒腾,或许用多个 Adobe 软件来协作实现不同功能会更有效些。
安装好合适版本的 Pr 后,如无大碍,接下来较长一段时间你都最好使用这个版本。虽然「越新越好」,但并非每次都要追新。一来重新寻找最新版会花点时间,二来你对软件还没那么熟悉,如果有功能或者 UI 变动的话你得重新适应,三来你已经整理好的素材库之类的东西需要重新导入。
正如我们在计算机领域常说的——「如果它能跑,那就不要动它」。
第四部分:素材整理¶
前文已经说过,最重要的事情是「你想做出怎样的视频」,这就决定了你要用什么素材:
- 旅行视频要用上你拍摄的风景
- 动画MAD要用对应的动画原片
- 杂谈视频要用你谈的对象的相关素材
这里可以多提一嘴,如果你要使用的素材是影视作品的话,那你最好找到这个片子的无字幕无水印版本。 我认识的一位编辑就表示过——「参赛作品有原字幕的话就直接跳过」。
画面素材¶
摄影方面笔者并不熟悉,但个人观点是「创意优先于硬件」。比起你用的相机是什么参数,你更需要关心的,是你摄影的对象,构图,光影等等。当你发现你的硬件已经无法支撑起你的创意时,再考虑购入摄影设备。在此之前你只需要随手拿起你的手机,记录下你眼前的画面。
其它画面素材,如果是网络视频,尽管平台通常不会直接提供下载链接,但你可以尝试用 github 搜索些下载工具。只要你能看到的视频,大概率都是已经有人探索过它的下载方式的。找到你需要的仓库,照着 readme 去操作,很多素材都可以这样轻而易举地下载到你本地。
音频素材¶
这些是画面上的,自然也还有音频上的。音频上大概三类:口播, BGM ,效果音。当然,用什么音频依旧取决于你要做的视频,这里不对视频类型讨论,只考虑怎么收集音频素材。
1. 口播录制¶
首先是口播,最简单的方式毫无疑问就是你拿起手机打开录音机,然后念出你的视频文案。不过即便是这样也会有几个技巧:
-
例如说你每次录音可以分很多段,一段段录,甚至一句句录也是没问题的,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口播一长段文字的困难。
-
再例如说环境可以有杂音,但不能是间歇性的吵闹,得是持续性的,例如风扇之类的,因为这样就可以通过软件后期进行降噪了。
如果你因为文案变动,或者说口误之类的原因需要补录的话,最好保证环境一致。一旦有区别你前后的声音大概率就会有区别,一些并非很严谨的视频里你偶尔能够听到博主的声音忽然变化,而且很明显。尽管是同一个人,但声音好像就是不一样,经常被戏称为「变声期」。这通常就是因为补录前后环境不一样导致的。
进阶一点的话,你可以不用手机录,而是选择相对专业些的麦克风。我不建议选择过便宜的麦克风,因为这类麦克风的录音效果,大概和你手机录下来的质量差不太多。
-
如果是固定场景的录音同时不需要考虑「麦克风过于显眼」的话,个人推荐可以考虑下一两百块钱的usb电容麦,直接插到你的电脑上,录下来的内容可以直接在你的电脑上监看。
-
如果你需要人脸出镜同时不希望你的麦克风在画面里过于明显,那就得选择夹在衣服上的隐藏式麦克风,或者收音非常好的麦克风放在画面之外。
-
此外还有非固定场景,例如说采访之类的,那你会需要话筒之类的动圈麦克风。
大致是这个方向,具体的型号可以自行搜索了解。
2. AI 配音¶
又或者换种思路,没有环境没有设备的话用 AI 也是个很实用的方法。AI 配音早已有相当成熟的方案了,当然若要让 AI 念稿更有情感些,或者用你想要的声线去念的话,你可能需要花些功夫去研究 AI 配音了。
尽管我早期非常不喜欢自己的声音(虽然直到现在也是),第一次认真听自己的念稿时总有一股强烈的伪人感。 但我个人最后没有选择 AI 配音,而是费老大劲自己念稿,主要还是想让视频看起来更「精良」一些。 不可否认目前为止如果一个视频你听到的是一股 AI 味的话,你很容易产生「这个视频大概不怎么好」,至少也会是「这个视频在音频方面没有花功夫」这样的印象。
但对于 AI 配音若是研究得透彻,能够让观众第一时间听不出来「 AI 味」,再调整声线,语气等等,也说不定可以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配音方案。很多时候我们反对 AI 不是反对 AI 本身,而是在反对用 AI 粗制滥造出来的流水线视频,那样的一股「 AI 味」。
当然 AI 配音和真人配音二者也并非不兼容,虽然我们通常二选一来完成整个视频的口播,但如果你需要补录或者说制造特殊的反差效果,那么两者同时使用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3. BGM 选择¶
如果你留意你看过的视频里的 BGM ,我得非常遗憾地告诉你,大部分都是公式化的。诸如抖音神曲,营销号专用BGM ,抽象鬼畜等等。我非常希望每一个视频创作者自己都有对 BGM 的理解,少一些千篇一律的公式。
你可以非常简单地为你的视频配上你喜欢的歌,但这恐怕不足以形成你对 BGM 的独到理解。应当进一步,「在合适的场景放合适的 BGM 」。这里暂时不讲 BGM 的选取留在后文,主要先讲 BGM 素材的积累。
除了和你视频主题内容直接相关的 BGM ,你的歌单会是你非常重要的素材来源。多听歌,听不同风格的歌,收集各种各样文娱作品的配乐。不必拘泥于作品类型,很多在视频里经常使用的 BGM 或许都出自你意想不到的电影,动画或是游戏等等。
把喜欢的作品的配乐在音乐播放软件全听一遍会是个好习惯。一来这本就是你喜欢的作品,做起来不会有任何困难,二来有合适的BGM的话届时作为你视频里的配乐,无疑会有着你自己的审美表达。
此外,人声 BGM 的话不是不行,但一个视频如果既有口播又有人声 BGM 的话,二者很容易互相干扰。反之,如果没有口播的话,你可能得优先考虑下人声 BGM 来丰富下你视频的听觉了。
4. 效果音¶
最后是效果音。这方面我的尝试不多,只简单说下。效果音的来源非常之广泛,或许是来自素材库,或许是来自其它作品,或许是来自线下录制。它会跟 BGM 略有不同,你需要确定你的视频里面要配上一个怎样的效果音之后再去找。当然如果你能积累一个丰富的素材库应对大部分情况的话更好。
但至少在前几次的视频制作中,你不必想着「欸,我还啥效果音素材都没找到呢」而先去费劲找你可能永远也用不上的素材。在做视频的途中去寻找你「需要」的效果音然后逐渐积累,这会是个更方便的流程。
至于效果音有什么用,那完全取决于你的视频演出了。正如游戏里每次攻击都会有的音效能让玩家感到更强烈的打击反馈,一个简单的效果音说不定也能提升你整体的视频质感。
文件管理¶
上述所有的素材,你都应该有一个良好的整理习惯。不需要过于复杂的分门别类,但至少需要将其统一地放在一个空间足够大的硬盘里。至于按素材分类还是按工程分类,你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来。
素材版权¶
尽管对于制作非商业视频的普通创作者来说,用大部分素材都不会有太大问题,但部分情况下,版权方可能会找到你,然后要求平台将你的视频下架。非常遗憾,这种情况下,一旦你的视频中明确使用了版权方的素材,那么就基本没有申诉的可能,你只能替换素材重投甚至是放弃公开这个视频。
此外,还有种可能是你使用的素材并没有严格的版权保护,但它同样属于他人的用心创作。在产生纠纷之前,你需要注意原素材底下是否有「允许转载」之类的标签,如果没有,最好的情况当然是直接联系原主,征得对方同意后再使用素材。最少,你也需要尽可能在你视频的内容&简介&评论&弹幕中直接标注出素材的来源。这四种方式我个人建议优先考虑内容或者简介里,评论或者弹幕更多是你临时的补救方法。
最后,如果你的素材确实找不到原主,例如你只是把你在水群或者刷帖时偶然遇到的表情包拿来用了,那么在视频的内容&简介&评论&弹幕里,同样可以留下类似「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立即告知我以便处理」之类的声明。
「对他人创作的尊重」,这一步是你不可缺失的。
第五部分:剪辑过程¶
前期素材准备得越充分,后期剪辑也就越轻松。但也正如上面效果音部分所讲述的一样,初期做视频的时候边剪边找素材也是完全可以的。优点的话自然是更加「量身定制」,毕竟你就是为了这个视频而去找的素材。缺点的话也确实是会更耗费时间一些。
不过在时间方面,我建议你做好心理预期。一期制作精良的视频所花费的时间很有可能是它的时长的千百倍不止。当然,也并不是说时间多就是好,只是我强烈建议你去尽己所能地去为观众打造一段良好的观感。
学习方法¶
具体的剪辑操作这里不做过多介绍,因为真的很繁琐。但我可以大概说下如何去学习具体的剪辑操作。
这里依旧可以把我开头说过的话搬出来——我认为视频剪辑对于一般人来说最高的门槛,或者说最重要的事情,并非你有怎样的制作能力,而是「你要做出怎样的视频」。
你在刚开始制作视频的时候,应该优先考虑你要怎么样的演出效果,然后再去考虑如何通过剪辑软件实现。
题外话:以前看柯南剧场版的时候,开头都会有一段片名,以各种超华丽的字体各种进场方式出现,同时搭配上经典的 BGM 。 其实现在来看,这也无非就是我 Ps 水平的 pro max 版本再加上一些复杂的动效(
OK,如果你已经可以想象到大致的画面以后,你可以开始摸索具体的操作了。我不建议在剪辑前就过多地去看剪辑教程之类的视频,而应当就在这时候,在搜索框里,精确地输入你需要的效果的关键词。例如我想要一段颜色动态变化让文字看起来更华丽,那就应该输入Pr 文字 动态 变化 多色
等等你可以联想到的词。
然后照抄,教程里是怎么做的,你就跟着如法炮制地对你的素材如此操作一遍。这时候会遇到个问题,那就是教程所使用的软件版本未必与你的相同。此时就需要依靠你对Pr面板的熟悉程度了,你需要确认这个涵盖这个功能的面板你是否打开了,这个面板里的各种文字,是否又真的没有你预期中的关键词。如果这个功能还算常见,那么大概率Pr就是能实现的,只是入口变了而已。
当你跟着操作完一遍实现了一样的效果之后,你大概也就会对这个操作的各种参数有了个概念。此后,或者说就是现在,如果你想实现不同的视频效果之后,你就可以基于这套操作逻辑去调整各种参数。
视频剪辑在我看来,其实大部分时候就是在略微不同地重复多个你学会的操作,直至滚瓜烂熟。或者说很多工作其实都是这样吧。
因此,我认为即便你折腾 Pr 的各种按键参数折腾半天没有达成你要的效果,那也是值得的。哪怕你只是误触了什么颜色控制让画面变得一团糟,或许哪天你就需要打造一种混乱感而想起这个操作。至少你已经知道了颜色控制的面板在哪里。
AI 辅助学习¶
另外还有种学习方式就是问 AI 。 AI 当然非常好用,但它还没到能够独立制作一期视频的水准。 目前若是使用 AI 来剪视频的话我个人依旧是以「靠 AI 指示操作」为主。 虽然在操作方面我个人的 AI 使用过程,幻觉的次数不算少,但好在它依旧足够「定制化」,可以针对我的具体需求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前文提到过,我想用 Ps 实现 3D 文字功能,AI 就告诉我了这个功能在Ps更新过程中被删除,而放到了 Ai 上。
此外,无论达芬奇还是 Pr 现阶段也确实有借助 AI 实现的神奇功能,但不少都依赖付费与联网,你需要额外的时间或金钱去折腾这些升级功能。
软件协作¶
然后,当你逐步掌握 Pr 的基础操作以后,你可能会发现有些功能由Pr来实现会很麻烦,或者说就是无法实现。那么你大概需要同时使用Adobe系的其它软件了:
- 动效方面会是 AE,Adobe After Effects
- 音频方面会是 Au,Adobe Audition
Adobe 系的软件虽然有着非常明显的分化,但实际协作起来,可能反而会比达芬奇这样一体化的软件还要方便。原因就在于达芬奇虽然一体化,但不同面板的操作逻辑和UI变化实在太大。但 Adobe 系的软件可以说整体设计语言是相当一致的,于此同时它的 UI 自定义空间非常之大,各个面板无论是放大缩小合并独立显示,你都可以通过拖动鼠标非常直观地去调整。
音画表现¶
这里不提过于复杂的视频演出,只是简单讲下 BGM 的选取,也就是你的视频音画该如何配合的问题。
前面提过,大部分视频的 BGM 是非常公式化的,自然,如果你想表现出你对 BGM 的独到理解的话,反其道而行之,刻意避免去用一些过于大众的 BGM 会是一种方向。但不必视公式化 BGM 本身为洪水猛兽,在你完全不知道你要用的 BGM 是什么之前,参照这些流行的 BGM 都是怎么被用在视频里的,你大概也会有什么地方要配什么音乐的大致概念。
当然它的「容错」是非常高的,毕竟 BGM 大概率不是你的视频主体。但至少你需要避免 BGM 不仅没有优化你视频的节奏,反而拖累主体表达的这种情况——
-
口播音量(有的话)和 BGM 音量需要主次分明,直接来讲就是 BGM 音量别太大
-
尽量不要选取非常「聒噪」的 BGM
-
在没有明确情绪表达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更为轻快的 BGM
下面是些正向的建议
-
善用片段化的 BGM ,截取一部分来配合视频的节奏,也避免单一 BGM 听觉枯燥
-
对于节奏感强烈的 BGM ,可以试试踩点,随着 BGM 的节奏改变同时改变视频的其它音画
-
适时调整 BGM 音量大小,例如在无其它声音时调大
-
……(待补充)
或许你有想过像很多影视作品一样,在你视频的开头加入首片头曲,我不怎么建议,这样点进来的观众看着会云里雾里的。即便是非要加,也应当是在你视频开头有一个视频的内容基本介绍以后,再插入 30s 以内的 BGM ,同时配上能够吸引观众的画面。例如科技区在介绍产品的时候,在开头结束对产品本身的快速引入后,就会来一组产品本身的「英雄镜头」来吸引观众。
反之,开头虽然不怎么建议单独加 BGM ,但在你视频结尾的时候,以某首歌的高潮部分来为你整个视频收尾,无疑会是一个加深观众印象的做法。具体操作非常简单,当你的视频的主要内容差不多结束,进入总结环节时,你可以此时把 BGM 切换成你希望拿来结尾的歌。随着你的最后一部分也结束,此时音量放大,对上 BGM 的副歌轴,配上你最中意的画面,最后在音乐高潮下,在最合适的地方结束你的视频。
此外,如果你对视频演出非常感兴趣并且想精进的话,可以试试围绕一首歌制作一期 MAD
所谓的MAD,即是利用既存的素材(一般为动画或CG图) 加以修改,剪接等“二次创作”并配乐而制作成的“影片”,是Music Anime Dōga的缩写。(萌娘百科)
当然你可以不管 MAD 这个概念,总之,你需要做的—— 就是花上几十甚至上百小时围绕一首歌,拼接各种素材,使用各种动效,来为观众带来只此几分钟的情绪体验
快捷键的重要性¶
我补充一点,关于操作方式。一开始上手你肯定会以鼠标或是触控板为主,这没有任何问题,你还在熟悉软件界面。但随着你渐渐熟悉软件的操作方式,每次都要重复地拖动鼠标然后点这点那的,这非常麻烦。任何一个你感到麻烦的操作,你都可以尝试去寻找快捷键来代替它了。快捷键叫快捷键就是因为它真的很快啊(
多用快捷键形成肌肉记忆以后,这将大幅地提升你的剪辑效率。当你意识到你需要实现某个效果的时候,不需要在各种文字间寻找然后定位,你的手完全可以先一步做出反应了。到了后期你可以尝试全键盘剪辑,从此告别你的鼠标。当然,适合你的剪辑方式才是最好的,不必纠结于非得将全部操作都用键盘实现。
第六部分:剪辑之后¶
当你初步剪完以后,你可以在时间线上先整体监看一遍,也可以直接导出,这样可以避免因为素材体积过大或者效果太复杂,从而在Pr里直接监看时会产生的卡顿。当然无论如何,只要时间允许,我都建议在导出以后先完整看一遍。导出的视频格式可以直接搜,一般都会有明确的建议。我个人导出格式一般就保持 mp4,H.264,1080p,帧率与素材保持一致等等,差不多这个样子。
经历了漫长的剪辑之后你自然会想着是不是大功告成了可以歇了?我很遗憾地告诉你并不是。
正如这篇教程也在写完之后改来改去(
在导出以后:
首先,你需要完整看一遍确保你的视频和你的预期一致,没有奇怪的黑屏,停顿之类的明显问题,或者是你认为整体而言哪里画面表现不足或节奏有太快&慢。所有的这些你都需要再次回到剪辑软件中进行返工,然后再导出。你可能还需要加字幕,制作视频封面,标题,完善视频信息等等步骤。
字幕制作¶
字幕的话你可以在 Pr 内直接制作字幕轨道,或者在导出以后用其它软件例如 ArcTime 来打轴,或者是直接用 AI 识别,如果你愿意折腾或者付费的话。
封面制作¶
视频封面会非常根据平台规则而不同。你需要知道平台的视频封面要求的比例,一些图标遮挡的区域,以及大致会是以怎样的形式推送到你的观众面前。
一个非常简单好用的封面公式就是大头+粗字,然后配上你视频相关的画面作为背景。甚至是大头如果足够有辨识度的话,背景可以随意敷衍。我个人不怎么喜欢这套公式,但这也确实会是当下环境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它甚至跟视频质量无关,只是相当多的 up主 最终都莫名一致地选择了这个方案。
标题优化¶
至于标题,那发挥空间也非常之大了。但通常来讲,你大概也能知道,标题里如果能带有强烈情绪的词,以及感叹号问号这些的话,你的标题大概率就是会更吸睛一些的。如果你希望你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的话,这种时候一定程度上的,你得开始向营销号学习。我不建议你完全这么做,你最好还是批判地学习。这是一条被走烂的路,但说到底,除了这条路又有怎样的路可走?
我不知道,就文字的意义我可能得长篇大论很久。这里我只能简单地一句话概括下——希望你能多推敲下你标题中的文字乃至你视频里的全部文字。
关于封标¶
封标(封面,标题),短视频平台像抖音通常不会怎么提这概念,因为用户在刷视频的途中是直接进入视频里的,它们会更注重前 3s 之类的概念。个人不熟悉这方面,不做建议。但至少在B站或是油管之类的长视频平台,封标会是一期视频跟观众「见的第一次面」。如果你的封标没能吸引住你想要的观众,自然你的视频就不会有流量。那么悲观地来说,你没能被看到的所有的视频内容都是白搭。
关于流量¶
由此可以引申至我们最后的话题——该怎么看待流量?
这个词经常被用在很多贬义的场景,你或许因此会觉得一个优秀的创作者就应该「淡泊名利」地不管流量。我个人会认为「不去管流量,只要自己做好就行」这样的话非常不切实际,这样的心态多少会导致你最后闭门造车。
说到底,「流量」是观众给予你的反馈——有多少观众看过你的视频,有多少点过赞,留过言。如果你真的用心去制作过一期视频,从而收获了或多或少的那么一点流量,那会是非常宝贵的收获。
可能你花费很久的时间制作完一期看起来不那么符合当下观众喜好的视频,你期望着能收获很多人的赞赏,甚至是得到一如你平时观看的视频的那样的流量。但最终将其投稿至视频平台后过了数周播放量也没破千,空荡的评论区里只有一条表示些许赞赏的评论。大概率你很少看到这样数据低的视频,因此会失望。
但你确实收获了赞赏,不是吗?你完成了一条视频从素材到剪辑到上传的全部过程,最终收获了他人的赞赏。于是你也便成为了往日里「遥不可及」的创作者中的一员。
我迄今为止的人生,大概最值得一提的经历就是完成这类「遥不可及」的事情的那些时间吧。
结语¶
以上,希望你能对视频制作多一些了解,并预祝你创作出「你想创作的视频」。